摘要:新文科建设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抓手,是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全国9省(市)86所高校6万余份问卷的实证调查表明,各高校正有序推进新文科建设,具体表现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培育文科战略新兴专业、促进课程提质创新、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新文科建设要充分认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新趋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问题以及教育高水平发展的新挑战,在价值引领、课程与专业设置、能力素质培育、AI 赋能、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要素协同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教育强国;新文科建设;要素保障;专业调整;课程改革;AI赋能
引言
(一)调研背景
高等教育作为兴国强国的“战略重器”,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五研究范式的兴起,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主动拥抱新技术,推动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全面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新时代国家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文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创新与发展的新使命,进一步革新与发展迫在眉睫。2020年11月3日,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威海召开,标志着新文科建设全面启动,开启了高等文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自此以后,新文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二)调研目的与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构建高质量文科教育体系,全面掌握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推进情况,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展了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专题调研,聚焦新文科建设的组织实施与要素保障、专业优化与升级、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力图通过实证数据描绘全国新文科建设的整体图景,为构建中国自主人才培养体系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实证依据。
(三)调研对象与工具
2022—2024年,中心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国9省(市)86所高校进行实地调研,重点调研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规划设计、建设举措、建设成效、存在问题以及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开展情况等。在调研工具的选择上,项目组邀请新文科建设研究、高等院校管理、学科教育、学生发展等领域的专家,针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省级)、高校分管教学副校长或教务部门负责人(校级)、二级教学单位负责人(院级)、教师(专业授课教师)和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研讨开发了五套调查问卷。省级、校级、院级问卷重点关注各省、各校对新文科建设的投入与建设状况。校级、学院层级关注新文科建设的规章制度、经费支持、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信息。教师问卷关注教师参与新文科建设状况,以及对新文科政策的认知与评价等。学生问卷聚焦于学生对新文科政策的认知、参与,以及对学校新文科建设的感知等。另外,分管领导或教务部门负责人和二级文科学院负责人采取方便抽样原则进行调查,教师和学生采用典型性抽样方法开展调查。为确保量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023年3月,项目组在山东大学开展了关于学生问卷的预调研(N=2 069),并对学生问卷部分的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问卷部分量表信效度良好。2024年12月,项目组采用9省(市)的全样本(N=47 216)数据再次对量表信效度进行了检验,学生问卷各个维度均有较高的信度水平和较好的结构效度,且本科生和研究生作答的相关维度能够满足等价性检验。
(四)调研说明
本调研采取分阶段问卷调查的方式,第一阶段为2022年8月—2023年12月,调研了山东、陕西、广东、吉林和黑龙江5个省份;第二阶段为2024年10月—2024年12月,调研了重庆、江西、湖南和上海4个省(市)。整个调查过程由中心具体实施,依托“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大数据平台”开展。所有参与调研的对象根据问卷二维码或链接填答问卷,二维码或链接通过微信工作群发送。由于调研时间的不同,部分信息的统计截止时间有所差异。具体来看,专业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撤销、专业增设、一流专业建设、微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模式等内容,山东、陕西、广东、吉林及黑龙江五省的截止时间为2023年底,重庆、江西、湖南及上海四省(市)的截止时间为2024年底。与此同时,2024年新增了部分调研内容,如课程思政建设、AI赋能新文科建设等,分析范围仅限于2024年参与调研的重庆、江西、湖南及上海四省(市)高校。以上情况均在正文各部分注明。
(五)样本情况
本报告样本涉及山东、陕西、广东、吉林、黑龙江、重庆、江西、湖南及上海9个省(市),86所开设文科相关专业的高校。经过数据清洗,最终省级有效问卷有3份、校级(院校并集)有效问卷有73份、教师有效问卷有6 983份、学生有效问卷有47 216份。本研究主要采用校级(院校并集)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回收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的样本回收率分别为83.85%、80.29%。另外还需特别说明的是,在后续分析中,本研究将医药类院校、农业类院校以及体育类院校合并为其他院校。就教师数据而言,在文科学院工作,但是其研究领域为理学、工学、农业、医学和军事学等非文科教师,本研究将其归属学科视为交叉学科。
(作者简介:张天舒,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雨恒,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邵秀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刘亚、崔向洁、郭祥琪、李慧波、朱秀凤、关赵居,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侯昕瑜、张心远、刘星麟,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信息:
本文刊发于《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5年第1期,第52—86页。完整版请参考原文。